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方案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探索建立健全系统、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认真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管理、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工作安排(一)成立“候鸟”驿站,搭建服务平台在各乡镇(街道、场)党(工)委成立流动党员“候鸟”驿站,由组织委员负责牵头,依托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流动党员服务工作。对外公布服务咨询热线,在做好日常流动党员登记工作、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外,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接转,党务知识、党的政策法规等咨询解答,并逐步有效扩展政策咨询法律维权、就业推荐、招商引资等服务项目。针对在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外出人才较为密集的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成立区级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配合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吸引在外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推进智力回归、人才回乡、资本回流。(二)开展流动党员普查分类管理1.系统梳理,健全台账。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一次流动党员全面梳理,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对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联系方式、居住地址、从事职业所属类别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去向实。同时,对流动党员持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查验,了解流动党员在外表现,对发现问题的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对流动党员中尚未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即将外出务工的党员,要及时登记发证,指导他们正确持证用证。2.按职分类,精准管理。按照流动党员从事职业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情形如下:(1)待业型流动党员:指待业的新毕业学生和未分配工作的退伍军人流动党员;(2)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指从事快递、外卖送餐、网约车司机、货运物流行业、网络直播等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3)从业型流动党员:指在非公企业有稳定收入的、从事个体工商户或劳务派遣的、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人员的流动党员;(4)无业型流动党员:指年老体弱、投靠亲属或照顾家庭等其他类型的无业流动党员。3.专人负责,动态更新。流动党员管理台账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指定专人负责,负责人会同流动党员结对联系人每季度进行动态更新,上级党(工)委负责审核汇总。(三)明确流动党员结对联系人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联系机制,所在村党支部为每名流动党员明确一名联系人。实施“三必联一必访”制度,即“在流动党员政治生日时必联、逢年过年时必联、外出返乡时必联、党员家属困难时必访”,保持流动党员与党支部的经常联系,确保流动党员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提升流动党员归属感、获得感。(四)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1.开展行前谈话:加强行前教育,流动党员外出前,所在党支部与其进行一次谈话,要求党员外出时遵纪守法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定期以电话或微信语音、视频形式向家乡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已经在外的流动党员,党支部与其进行一次通话联系,征求外出党员对家乡工作的意见建议,鼓励其积极工作学习,返乡创业,积极向家乡献言献策。2.进行走访慰问:所在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家属进行“上门家访”,加强对流动党员及其家庭留守人员的关心和服务,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实际困难。3.举办专题培训:各乡镇(街道、场)党(工)委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时机,按照流动党员的创业就业需求,组织开展创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着重提升流动党员的就业能力、创业本领,同时加强流动党员的党内法规和法制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在外严格自我要求。对不能返乡参加培训的,线上可通过微信群、QQ群发放学习资料,线下通过寄送“红色包裹”助学上门...